◎歡迎參與討論,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觀點。
青陽九子巖景區,是安徽九華山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區之一,是九華山國家森林公園主打景區,為4A級風景區。
九子巖景區集自然風景和佛教文化于一體,是整個九華山的靈魂,九華山原九子山即源于九子巖。九子巖景區山岳風光優美,其雄可敵黃山、其險可比華山、其秀可望黃山。
景區內主峰天華峰海拔1084米,是大自然在九華山的代表作,可謂登其峰,九華無峰;賞其景,九華無景。唐代大詩人劉禹錫《九華山歌》第一句"奇峰一見驚魂魄"寫盡了天華峰的一切。被詩圣李白形容為"天河掛綠水"的七布泉是景區的一道靚麗風景線,落差80余米,七折而下,她的美麗與壯觀,已不能用其他任何華麗詞藻所形容,其永恒主題只有"天河綠水"。
天華峰天柱峰聳立于大牯峰東北青峭彎境內“聳拔千仞,如柱倚天”,海拔1004米,相對高度700m,在四周峰戀之中,它孤立警宵,如戟直刺天庭、如柱倚天。西側小五老峰,狀若五位仙人,騰云駕霧,悠游天柱,儼然眾仙結隊去天庭赴會一般。漢代陵陽縣令竇子明的釣魚臺、施達建的天柱館、翠峰寺、六畝田心安禪寺、百丈潭等許多優美景點。
九子泉聲九子峰又名九子巖,其狀如九個嬰兒團聚在母親邊嬉戲。巖東北為盆地谷口,山泉匯集成澗, “九子”觀泉聽聲,淅淅瀝瀝,如拔上弦,似拋珠瀉玉,清脆悅耳。
七步泉每當大雨過后,水勢激射,泉流飛鳴而下,一條瀑布輾轉為七折,似七匹白練垂空,群山如壁,萬壑奔流,山岳歡騰,令人驚心動魄。
雙溪寺
雙溪寺位于安徽省青陽縣朱備鎮境內,寺院背山面水,歷代高僧云集,虛云和尚、月霞和尚曾在后山辦過華嚴學校,故后山也稱“華嚴道場”。寺東北角雙溪講寺上方建有大興和尚肉身堂,內供大興和尚肉身。寺旁巖石下有“潔泉”,環境清幽,風景秀麗。1935年,陜西省安康縣雙溪寺吉通和尚來九子巖朝拜進香,慕其山色秀美,便建寺于此,并創辦華嚴道場收徒講經。
大興菩薩真身大興肉身殿供奉著大興和尚肉身,他繼金喬覺、無瑕和尚之后,被佛教界譽為地藏王第三代應身。其肉身端坐在殿堂正中玻璃龕內,已裝金供奉,右墻邊陳列著大興遺像、穿破了的袈裟和僧鞋,以及出缸的羅漢佛珠、指甲、衣帽灰片等。 大興和尚俗名朱毛和,又名朱萬全,安徽省太湖縣人,少時在屯溪市蓮花塘學佛,后到九華山百歲宮出家,禮朝五臺山、峨眉山、普陀山等佛教圣地,1936年返回百歲宮,1958年到雙溪寺。一生艱苦樸素,與人為善,樂觀豁達,會用氣功、土方給村民治病,分文不取,深受當地群眾愛戴,有“活濟公”美譽。他常說“好人好自己,壞人壞自己”。 1985年2月遺言“我是百歲老人,不愿火化”吉祥臥坐涅槃成佛,享年91歲。大興和尚圓寂后,在當地群眾的強烈要求下保留了遺體,自發集資建磚塔。一年后,塔邊發出的青草牛從來不吃,三年后開缸,見其顏面如生,喉節可辨,毛發尚存,肉身如金剛跌坐,嘆為稀有,遂裝金供奉,并隆重舉行瞻仰大興和尚法會。
華嚴禪寺九子寺原名廣化院,又名華嚴禪寺,始建于唐,明代重建,清咸豐年間毀于戰亂,清光緒十五年(公元1889年)主持僧悟恒重建寮房十余間,1987年重修保存至今。正中大殿,供奉著釋迦牟尼,迦葉尊者、阿難尊者侍奉左右,門前左側壁上嵌有明代碑刻,記述寺廟重建經過。右側的偏殿供奉著地藏菩薩。九子巖是金喬覺卓錫九華第一修行處。
春季氣候溫暖,花開遍野,萬物復蘇,是游人踏青的好季節;夏季氣候涼爽,環境優雅,可供游人休閑度假;秋季氣溫適宜是青年人登山、越野、森林探險的好時機;冬季山下氣候適中,游人可自由選擇旅游項目,山上白雪皚皚,是欣賞雪景的最佳場所。一年四季,景色迷人,各有特色。
版權聲明:本文為 “169陪玩網” 原創文章,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及本聲明;
◎歡迎參與討論,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觀點。